为践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物以类聚,绿满乡间——乡村垃圾分类现状调研与居民自觉意识提升路径探索实践团队”于8月10日—20日前往南京栖霞区桦墅村、九乡河生态公园开展垃圾分类环保知识宣讲,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乡间“碳”秘: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本次活动创新“理论+现场”宣讲模式,引导社区群众“学思想,重实践”,走进自然课堂,讲好垃圾分类故事,赋能低碳生态美丽乡村建设。
实践团首先走访了桦墅村当地的住户、商铺,并发放宣传资料和垃圾分类现状调查问卷,深入调研桦墅村当地群众垃圾分类意愿和垃圾分类行为倾向。团队成员鼓励村民主动学习垃圾分类,向他们举例讲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从交谈中得知,大部分村民有主动学习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并且意识到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具体垃圾垃圾分类实施步骤和各种垃圾的分类处理措施方面还需要加强学习。
图为实践团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余灏 摄
“从每家每户开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这个习惯。”实践团在明确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口诀、歌谣等生动形式,推行记得住、易操作的方法,激发村民分类处理垃圾的主动性。“干垃圾能焚烧发电,湿垃圾能变成营养肥料,可回收垃圾是再生资源,有害垃圾被妥善处置。”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分类贯彻于心,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对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远影响。
因地制宜:分类宣传新花样
为进一步加强当地村民垃圾分类环保意识,呼吁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实践团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所发放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制作符合当地垃圾分类倾向的垃圾分类海报、宣传册;设计垃圾分类微课程;开展垃圾分类飞行棋比赛、纸牌类游戏;依托当地水文资源科普馆,组织生态观影,了解垃圾分类对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在开展垃圾分类飞行棋活动 余灏 摄
“小朋友,旧电池是什么垃圾呀?”“是有害垃圾!”6岁的满满自信地回答道。“这个真人版飞行棋的活动真的很不错,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真真切切的学习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现在的环保意识教育真是愈发好了,孩子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真聪明!”一位家长欣慰道。当地村民均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并愿意积极配合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对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具有的充分了解使得实践团成员们倍感钦佩。实践团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游戏互动当中,带领桦墅村村民沉浸式感受自然美好,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与村中的小朋友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在生活化场景中了解垃圾分类、低碳环保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旧物新颜:艺术重塑变废为宝
为全面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实践团队在桦墅村开展了“垃圾分类,旧物新颜”系列环保手工制作的活动,用双手美化生活,将垃圾变废为宝。以健康文明的形式赋能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村民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生活的积极性。
当艺术碰上环保,以“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是环保家”的设计理念,将生态环保意识以艺术再创造的形式去表达。
“瓶瓶”点赞——塑料垃圾:以塑料空瓶和粘土为原材料,进行物件设计。培养桦墅村青少年儿童环保意识,同时为自己点赞,提升青少年自我价值感。
环保持“纸”以恒——纸类垃圾:以废旧报纸等纸张为原材料,制作“纸浆画”。实践团队提前利用废旧纸张做好纸浆,录制纸浆画教学视频。纸浆画的制作需要用镊子一点点的将纸浆戳在画板上,非常锻炼人的耐心。通过此次活动引导村民描绘心中的乡村中国梦,做好爱国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并借此加强青少年群体劳动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共同完成纸浆画制作 郑心池 摄
见行见效:小我之劳,大国之梦
实践团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走进桦墅村,结合专业知识探讨乡村垃圾分类现状与居民自觉意识提升的路径。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与群众,在行动中感悟自身使命,在行动中锻造青春力量,在行动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图为“物以类聚,绿满乡间”实践团合影 余灏 摄
来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 崔雪,钱丹丹 审发:陈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