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满怀期待,从天山脚下出发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用十余天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昆仑山下完成一场盛夏的约会。2023年7月11日,我跟随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赴十四师二二四团九、十连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服务队到达实践地,在实践服务中感悟当地风土人情,品味不一样的新疆。
初遇的期待与繁星吹响了实践的号角
我在团队中主要做爱心小课堂、入户访谈与国语培训的工作,这些工作最贴近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当然工作压力也是最大。忙碌的一天早上和小朋友玩耍,下午做国语培训的课件,晚上再去跟着干部们入户访谈;
初遇昆玉的日子里,披着满天星斗和姣姣月光,一群疲惫的人回到了住所。手里拿着一角哈密瓜,坐在屋檐下仰望星河,夜间的闲适治愈了紧张的精神,一天又一天,我逐渐抛却了陌生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入户访谈 姚若珺摄
热情的相知与邀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爱心小课堂”中的小朋友祖丽皮努尔在讨论家乡的变化时说过:“没有搬迁之前,我们住在雅瓦乡,家里只有种地的收入,枣树地的收入虽然不太少,但是家里五口人与之相比还是捉襟见肘了些。搬迁后我们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楼房,爸爸在种地之外还有了一份工作,我们家庭的收入就宽松了不少。”小朋友们都充分认识到了脱贫攻坚以及易地搬迁对于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变。我和小朋友们聊起“梦想”一词时,他们踊跃发言,有人说想做老师,回到家乡为小朋友们传递知识;有人说想做警察,保护人民的安全;有人说想做医生,让身边的人免受病痛的折磨。而当时的我,想却是感动,感动于这片沙漠里正在倔强生长、顽强向光的一个个稚嫩但满是力量的希望。
入户访谈时的翻译其实是个大问题,团队成员和连队干部的人手都不太够,幸好在街上遇到了一个维吾尔族女孩,收获了一名美丽的“兼职”翻译。她叫伊丽姆努尔,目前在安徽学医学。我带着答案问问题,问她未来想要在哪里发展,以为他费劲千辛万苦,肯定是想做一只走出沙漠,走出荒芜的金丝雀儿。可是她却带着西北风漠里特有的坚韧,毫不犹豫地说:“那一定是要回到新疆啊,我学习不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回到家乡嘛。”那一刻,她的眼中有着独属于这片沙地上坚挺的光。是啊,金丝雀儿在沙漠里是活不了,飞不高的,真正肯扎根于此的,从来都是那千年不倒的胡杨。她和胡杨一样,眼里的光与胡杨的梢也一样,忠诚坚定,直上云霄。
图为高依敏在制作PPT 高瑜聪摄
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工作更多是与成年人打交道,这个工作对我来讲难度更大。九、十连的少数民族占九成以上,文化水平甚至是维语都说不太利索的情况。为了更加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我在制作课件时更加侧重日常生活的方面。加入了如何线上、线下购票以及如何乘坐火车等内容。他们每个人都带了笔和笔记本来,听课的时候无不聚精会神,互动的时候氛围也是十分热烈。连队干部后来告诉我们,那是这些年来国语培训效果最好的一场;其实,那也是我这些年来,领悟到人生价值最深刻的一次。
图为高依敏与小朋友的合照 蒋福才摄
时光匆匆,带走了我们身上的青涩,我用了一个上午就记住了小朋友的名字,却用了后面的十余天拉近我们的距离,终于亲如一家。我将一个个名字与稚气的小脸对上,然后记住了孩子们的喜好,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梦想。在民族团结联欢会上,《我和我的祖国》台上台下、大朋友小朋友的齐声合唱也在替我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从来都是在点滴行动里。
图为高依敏演唱《我和我的祖国》蒋福才摄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新时代讲习所 高瑜聪摄
除了日常的实践任务外,团队还前往四十七团沙海老兵纪念馆以及二二四团五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参观,让我无比深刻的认识到兵团对这里发展的意义,“人进沙退”的故事以歌代泣地告诉我,在这片土地上鲜活的生命是以一种怎样的勇气和创造力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一场生动且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之旅让我对兵团精神达到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像胡杨、像红柳,到了这里就把根扎到了这里,不惧风雨,茁壮生长。
温暖的承诺与邀约描绘了向往的未来
离开的那天尽管动身的时间比较早,祖丽皮努尔和热伊莱(爱心小课堂的小朋友们)还是早早的来到宿舍为我们送行。还有很多小朋友成群结队来看我们,送上了许多满怀不舍的礼物,“明年再来”的应和希望会成为我们美丽的承诺。
路虽远,心之所及必达;梦虽远,心之所向必往。二二四团是片有着无限可能的土地,我因为这里漫天繁星和不输星光璀璨的人们而爱上了这片土地,对她的爱意没有因为风沙消磨半分,意志更是在这其中历久弥坚。半个月的时间足以将青春的誓言烙印进内心最深的角落。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这一程满是收获。
文字:高依敏
来源:石河子大学
团队: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赴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九、十连社会实践服务队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审发:陈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