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六十年计算机史,无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丰碑。为了激励学生传承老一辈计算机人精神,并建立新时代科技报国志向,在2022年6月中旬至7月初,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计’往开来,携‘AI’同行”实践团队先后奔赴广州、徐州、泰州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胡友菲带领12名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带着梦想与希望,开启了一场独特的计算机前辈精神学习与传承之旅。

6月中旬,实践团成员代表们用实际行动,在广州、南京等地寻访不同年代的南信校友,记录不同时代南信校友的奋斗身影。实践团成员代表首先赴广州寻访南信院(原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首届计算机校友方鹤铭先生。采访中,方老先生讲述了自己学习计算机的历程以及相关工作经历,并介绍了自己亲历的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1958年,朱启銮校长决定抽调两个无线电机班同学中的优秀生共95人进入计算机班,组成计301班和计302班。经过一个学期的专业课程教学后,方老先生到北京电子部第十五研究所实习。实习结束后,方老和10位同学被分配到北京有线电厂(738厂),主要任务是调试104机和图纸标淮化。104机是1958年开始仿制的,从苏联取得全部图纸,由苏联专家亲临指导。1959年,中科院计算所完成第一台104机调试和试用。方老说:“我国计算机事业从仿制前苏联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03机和104机,走向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独立设计和批量生产中,南无的同学们是重要的骨干力量。”方老先生谈到,20世纪70-80年代,15所承接了三项国防现代化的重大工程——“三抓”工程,即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运载火箭试验(718工程)、水下潜射导弹试验(巨浪工程)、首次发射地球同步试验通讯卫星(331工程)。为了确保这三大国防工程的顺利完成,15所投入了所内主要的技术力量,南无的很多同学也都参加了“三抓工程”,他们都是项目的技术骨干,有些还担任了分机负责人,他们为任务的完成付出了辛劳的汗水,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之,南无学子们为开拓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做出了努力奋斗。方老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实践团的成员代表们,他们纷纷表示将不负前辈们的付出和期待,在苦学苦干中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在急流险重中砥砺坚韧不拔之志。在新时代,立志描绘更加绚丽的计算机行业画卷。


6月下旬,实践团成员们联系上1956级马泉林、吴杏仁老校友,在成员们的诚挚邀请下,两位校友重返母校,与成员们同忆母校情,共筑南信梦。实践团成员在与两位老校友的寻访中了解到,马泉林校友1958年转入计算机专业301班,吴杏仁校友转入计算机专业302班,是学校首批计算机专业人才。1959年5月,朱启銮校长应北京15研究所王正总工程师的请求,马泉林校友、吴杏仁校友前往北京十五所实习。马泉林校友从技术员做起,一直耕耘在中国计算机行业,后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党委书记。马老、吴老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国家重大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第一线,通过实干和苦干,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马泉林校友1984年在我国试验通信卫星研制试验中获电子工业部授予的一等功,199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们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经历背后,是马老、吴老对于计算机事业的赤诚之心。两位校友鼓励在场的学生,要秉承一代代校友奋勇拼搏的精神品质,刻苦钻研、磨砺意志,为技能强国增添青春力量。

除了南信院的首届计算机校友,一代代校友在祖国计算机行业奋勇拼搏的身影,也拼接出最美丽的奋斗图景。6月下旬,实践团成员以线下寻访的方式,先后采访了在计算机专业一路深造、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校友吴常清,以及用敢做敢为为底色、为国家创新创业贡献青春力量的优秀毕业生朱喜杰。“点点微光,聚而成炬”,踏出南信院的脚步,走出了最壮丽的征程、最美丽的版图。校友们的故事也让实践团成员们决心秉承他们对于计算机事业的热情与执着,以奋斗之名谱写青春华章,奋进建功,在新征程的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

带着前期活动的收获与心得,6月28日至7月3日,团队成员在前期视频剪辑、漫画绘制的基础上,先后奔赴江苏徐州、江苏泰州的乡镇地区,通过“进小学”“进中学”“进社区”,发挥专业优势,对多年龄段人员针对性开展人工智能科普,传播校友精神的同时,践行青春力量。

实践团第一站前往徐州市亚东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宣讲与互动融合的人工智能科普课堂,激发其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兴趣与热爱。首先由张庭源同学为在场学生带来一堂《以吾辈之青春,筑科技强国梦》主题团课,他用激情洋溢的演讲传递南信校友的钻研精神、工匠精神、爱国情怀,激励现场计算机专业的新兴力量赓续计算机前辈的精神,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随后,刘项同学带来了一场针对中专生的人工智能科普课堂,教授中职学生如何使用HTML语言制作出前端,并以智能小车为例,与现场学生开展互动,极大的激发了现场中职学生对于计算机新技术、新前景的兴趣和热情。活动最后,实践团成员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讲述自己在南信院的故事。刘项、赵月宁、张庭源等优秀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计算机求学经历,激励中专生传承计算机前辈精神,立志技能报国。


实践团成员随后走进徐州市泉山区民康社区居委会,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活动开展前,实践团成员们已经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当前社区居民对于人工智能了解甚少,如何应用人工智能赋能生活,居民们还没有具体的概念。同时,实践团成员也分析出,社区的青少年对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极有兴趣。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成员们开展了针对性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成员们在社区为居民们分发人工智能科普宣传册,以垃圾分类、自动驾驶、果蔬识别为例,成员们积极开展科普宣讲。随后,成员们来到社区居民活动室,为报名参与课堂的社区初中生带来了《初探人工智能》科普课堂,在宣讲与互动中,为青少年答疑解惑,极大的激发了青少年对于人工智能的兴趣。


离开徐州后,实践团成员来到泰州。成员首先来到泰州市姜堰区南苑学校小学部,开展为期两天的“童心筑‘AI’ 强国有我”人工智能科普系列活动。实践团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为现场的小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他们向小学生们展示自己绘制的《赓续前辈“计”程路,引航“AI”新征程》漫画合集,并邀请现场小学生发挥想象,绘制“心中的人工智能”。随后,成员们带来《人工智能启蒙第一课》课堂,带领小学生初识人工智能。第二天的活动主要以互动形式开展,成员们带领孩子们学习并实践“程小奔变成机器人”、“人工智能小车”等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现场小学生们兴趣盎然。在此之后,成员带领小学生们共唱《未来之光》,清脆稚嫩的童声中,洋溢着孩童们对于未来的展望、对科技的畅想。活动最后,成员们邀请小学生们在信纸上写下自己对于此次科普活动的心得感想。一笔一画,勾勒出最美好的愿景,描绘着最纯真的梦想,流动着最感人的温情。


为了让人工智能技术惠及更多年龄段的成员、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实践团成员在最后一天,带着小学生们先后来到泰州市姜堰区社会福利中心和姜堰区中天社区居民委员会,为福利中心老人和社区居民们分发人工智能科普宣传册,以垃圾分类、自动驾驶、果蔬识别为例,成员和小学生们积极开展科普宣讲,将人工智能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

人工智能是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产物,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每每看到居民们恍然大悟的神情、青少年们兴趣盎然的眼神,实践团成员们都能深深感到自豪与欣慰。实践结束后,大家将所见所闻拍摄成微电影以作记录。活动告一段落,成员们纷纷表示,未来的自己将在新征程的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继续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奉献社会、回报祖国,让青春在火热的实践中发光发热,奋进新征程。



来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胡友菲 审发:陈晓红

参与评论(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