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当中,我们看到了一名年轻的支教老师郭闽航。他作为“厦大高材生”,毅然放弃县城的优越条件,来到西北大戈壁上的一所村小支教。而他的原型,正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援宁支教的青年志愿者。
在兰州大学,也有一支努力用青春诠释奉献的研究生支教团。从3人到181人,从2000到2021,从兰州市榆中县到临夏州广河县、平凉市峡门乡,再到庆阳市华池县与陇南市两当县,兰州大学研支团的青年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兰大人的支教故事和志愿担当。
结缘研支团,播下爱心种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对于每一个季节人们都有钟情与热爱的理由。在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张书浩所带的班级里,孩子们对于“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回答五花八门,却唯独没有人说喜欢冬天。通过和孩子们深入的交流接触,张书浩明白了,对于山区里的孩子们来说,冬天就意味着漫漫长夜和无尽的寒冷,意味着上学路上呼啸的北风、教室里通红的脸蛋和不断揉搓的小手。孩子们的境遇深深触动着张书浩,他希望能够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于是他加入了“暖流计划”——一个为山里孩子提供过冬物品的公益活动。
薪火相传,老团长的故事在刘东发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爱心种。2019年,刘东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了第21届研支团队伍的选拔,并成为了当届研支团团长。2020年,他和队友们前往广河县周边各个乡村小学,带着装满爱与希望的过冬物资和文体用品,将“暖流计划”接力下去。
克服教学困难,传承支教梦想
在兰大研支团支教服务地,交通的阻碍、物资的匮乏以及自然条件的恶劣对支教团成员们的教学服务工作开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谈及所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时,支教团成员们鲜少聊到这几点。
“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当地的基础教育水平较低的问题——孩子们的基础知识薄弱、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意识淡薄等等,这些跟我们最初的设想差距过大,导致整个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刘东发如是说。
留守儿童众多是几个服务地共同存在的现象。这些孩子普遍缺乏来自父母生活上的关爱和学习上的监督,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产生。面对这种情况,第22届研支团平凉分队队员王玉玠以大姐姐的身份给留守孩子们关心与帮助,庆阳分队队长闫继雄通过与孩子们的游戏鼓励他们打开心扉,刘东发也积极调整适应,摸索出了一套“分类教学”的方法......
同时,在面对服务地整体教育水平有限、学情复杂多样等问题时,几乎每一个接受采访的支教团成员都谈到了加强对孩子们的精神建设的方案。亦师亦友的他们,时时不忘对同学们精神世界的抚慰与充实,帮助留守的孩子们弥补在外父母的那一份关心与温暖。在刘东发看来,研支团最根本的任务,是带给孩子们新思想、新面貌,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和憧憬,从而唤醒他们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希望。
不忘初心,接力奉献
2020年12月5日,在第35个国际志愿人员日,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二十周年纪念活动顺利进行。20年支教之旅中的风风雨雨,无论是给孩子们带去温暖的“暖流行动”,还是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的“智慧课堂”,都获得了来自支教服务地、其他高校研支团和社会的肯定。
对于研支团成员来说,不管是“最美支教团”的荣誉称号,还是志愿服务大赛的金奖,亦或是来自各大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都不如那一份支教精神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强烈。刘东发和闫继雄在接受采访时都情不自禁地说到了他们的支教团口号:“用好一年不长的时间,做好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历练出受益一生的优秀品质。”这是他们的出征誓言,也是支教精神的体现,更是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近两百名成员的初心所在。
如今,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派遣出22届,第23届的成员也即将秉持着担当与奉献的支教精神踏上征途。二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兰大支教人,胸怀家国情怀,不忘志愿初心,牢记青春使命,他们在支教中磨砺自我,在支教中追寻自我,他们的行动朴实有力,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息。
来源: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青春兰大 审发:陈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