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22日,张国良名师工作室活动在湖师院南浔附小嘉风校区进行。本次活动从课题大观念一致性出发,聚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和六上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下面谈一谈我这两天学习的一些感悟与收获。

一、算理一致性,学会关联

杨海荣老师肯定了今天的课,从学习材料、结构和问题都在朝着“算理一致性”方向靠拢。第一天的课中,大多数是从老师的角度来寻找关联的,归纳——结论——关联前面的知识。算理一致性的关联,关键在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自主地寻找关联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出发,选择演绎的方式,例如碰到一个新的问题和障碍,如何解决?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自主联系已学的知识经验。并不要急着提示,可适当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再让学生尝试解决新问题。

二、关注面到面的迁移

老师要建构起学生关联的思维方式,形成自主迁移,而迁移一定是发生在结构当中。点状的知识点很难让学生实现迁移,但如果我们的材料、问题、板块之间成结构了,学生主动迁移就容易很多。

例如48.48÷4 ,先做整数部分,整数除法的算法和算理学生已掌握,只要把整数部分的结构迁移到小数部分即可,计数单位改变,其他都一样。第二节课,设置以下材料更有结构性。

8÷2=

0.8÷2=

0.8÷0.2=

0.8÷0.02=

从简单的整数除法入手,发现整数除法可以有等分和包含两个含义,但到了小数除法时,有一种意义能理解,另一种就很难理解了,这里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分辨哪一种意义更好理解。

三、问题要明确,目标意识强烈

杨老师和徐老师都提到了要明确目标,聚焦问题。是的,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明确目标,并且也要让学生明确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同一个问题上来展开思考,然后再反馈,讨论互动,进行思辨,从而达到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在布置上面提到的“48.48÷4”时,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跟我们之前所学有何不同?(引出“小数除法”)它的算理跟整数除法一样吗?之后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时也会围绕着整数除法,从而自发地形成关联。

经过两天的学习、探讨,我学到了很多。“双减”背景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实践,多反思,关注学生的立场,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的思维外显。


来源: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 李申芳 审发:陈晓红

参与评论(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