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不是咱们的指导老师吗?”在凉山脱贫攻坚博物馆里,实践队员韩志孔在扶贫干部大数据库操作台上搜索到张抗老师的名字时,兴奋地叫起来。

8月15日,西南石油大学萤光实践队怀着景仰之心,走进凉山脱贫攻坚博物馆,聆听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感悟脱贫攻坚的时代精神。曾在凉山州昭觉县桃坪乡担任过三年党委副书记的张抗老师受邀担任这支实践队的指导老师。行前,张老师说:“好好看看索玛花。我很想念那里。”

博物馆的大门前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索玛花开幸福来”,这是展览的主题。今日凉山,索玛花儿正绽放在迈向共同富裕的田野上。


在“教育攻坚斩穷根”板块,一句“让说普通话像呼吸一样自然”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2018年5月凉山州启动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为目标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行动以来,全州累计惠及儿童42.07万人,实现了全州幼儿园(点)全覆盖。

彝族小朋友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法院对拒让孩子上学的家长的判决,辍学九次又被劝返九次的学生……无一不展现着凉山州在教育扶贫上做出的努力。“这些让我觉得党在凉山的扶贫工作是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这是比物质支持更加重要的东西。”实践队队员王文婷说到。

另一个给队员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词是“路”。在过去的凉山,老百姓“出门靠走、上山靠爬、下山靠梭、过河靠溜”,交通十分不便。

关于路,张抗老师给队员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一个朋友,是金阳本地人。他当时在土沟乡工作,家在县城。一次他从乡里回家,遇上了大雪,一下子就雪盲了。他只能凭着大概的感觉往前走。幸运的是,这个朋友最后遇到了一户人家。否则,他差点冻死在山上。”


展览大厅里,悬崖村的藤梯与钢梯,因修建阿布洛哈通村公路而坠落悬崖的挖掘机遗骸……凉山从滑筒溜索到大道如虹的背后,埋藏着无数人的血与汗,也蕴含着党和人民对脱贫攻坚的决心。

目前,凉山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已全部通客车,曾经不可逾越的天堑变成了通途。到2021年底,凉山州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2.45万公里,在建高速公路达1100公里。

讲解员姚钰洁是西昌本地人,“作为凉山人,我从前好像没有为它做出什么贡献,大学毕业回到这里之后,我发现很多人都在为我们的家乡在努力,我感到有一点自责。在这里讲解,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凉山的进步,看到我们的祖国对落后地区的关心与扶持。”她希望来这里参观的人能够越来越多。


这一天晚上,实践队部分队员在大石板——一座因乡村振兴而重启的百年古村,感受到了凉山文旅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

“大概19年以前吧,这里很多房屋还是挺旧的,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哪能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生活得这么好。”一位村民笑着向实践队队员们说。那时的大石板年轻人都留不住,如今却有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据统计,目前在大石板村38.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民宿232家,大石板的村民们向旅游“要饭吃”,2022年大石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3.59万元。


星月交辉,晚风吹拂,大石板古村,赶海路,篝火旁,达体舞,一幅锦绣的画卷在实践队队员面前展开,但这只是凉山州发展的一个缩影。2022年,凉山州GDP达到2081.4亿元,比上年增长6.0%,索玛花开在凉山的每一寸土地上。

张抗老师在凉山,由于频繁奔波于各个村组与县乡之间,两年换了十个轮胎,在凉山,跟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浇灌着的鲜艳如血的索玛花,欢迎着不辞艰辛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脱贫攻坚工作者,欢迎着像修着居民们生命之路的工程车一样滚滚而来的新时代,也欢迎着大凉山深处居民们盼望已久的幸福。

文/彭陶然

图/胡元浩 郑傲南 李铭洋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审发:陈晓红

参与评论(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