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科研”两张皮?——几张皮,全看教师自己!

教育科研应当是出自于教育实践,作为基层教师,能够参与少数市区级规划课题,更多的是自己主持,或与同事合作研究小课题,大多数的课题研究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小课题的研究周期短,着眼点不大,“真”“假”研究教师完全可以自己把控。

作为教师,都希望真实研究,但也有真研究,假成果的现象。

究其原因,根源是教育教学的评价体制。

目前,学科类教学成果的评价大多还是“唯分数”轮,实践性教育评价又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论述研究成果的时候,缺少可以对照评价的标准,有时候,不假也假了,两张皮由此产生。

做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有益,有利,有无奈!

课题研究,对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自我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愿意潜下心来做研究的老师,一定是为了自我成长这一份“益”。同时,教学评价追求分数,艺术教育评价追求获奖结果,但教育科研的成果往往是育人教学的策略,是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这样的成果往往显得有点“虚”,有点“面朝大海”,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的体现不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这样的“益”很容易让老师被动放弃。但是,评职进岗,课题研究占有一定比例的刚性评分(尽管不多),所以,时不时“整”出两个课题来,还是“有利可图”的。在此矛盾的出发点中,教师做课题难免显得有些无奈!

基层做课题研究遇到的困难?——不被理解?现实太骨感!也缺少一定的支持。

教育科研,往往是在研究怎样做可以更好,怎样做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铺路,这些研究成果往往需要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来验证,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来不断修正和完善。但以分数和获奖情况为主要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各种考核,往往会非常片面地进行评价,给研究者泼冷水。同时,作为基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往往需要挤占自己更多的时间,尤其学科类教师要在现实的应试教育赛道上开辟素质教育的新路。

此外,义务教育基层教师在文献查找、进修学习、以及课题过程中的管理和政策支持方面资源很少,研究面也就相对窄,研究过程的推进也相对慢。由此,参与教育科研,有不少的外在阻力,导致教师积极性就不会太高,相互交流学习的氛围也就不浓。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0050 审发:陈晓红

参与评论(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