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屋背山,是老家罗坊乡政府前方的一片山,山口有几棵苍天大树,常年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蝉鸣震天。树下,有一家打铁铺,平时铺子里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响彻乡野。山上有一条石板路,通往县城“连城”。
二
上屋背山次数最多的当属去捡柴火。捡柴火分为两种,一种是捡松针落叶。红褐色的松针,层层叠叠,厚厚的铺满山坡,坐上去有种软绵绵的感觉。越是人迹罕至的密林,松针越厚实。一挑松针其实并不重,但是挑着很有分量感,成就感也是满满的。另外一种是捡煤块。屋背山上有大大小小的煤窑十余口,在煤窑的废渣堆料场,常有“漏网之鱼”,让人一阵惊喜。
三
穿越屋背山,去县城见世面。几位小伙伴相约山口大树下,于是出发了。徒步2个余小时,走着石板路,穿过密林、坟场、煤窑、废弃的小庙、西山煤矿矿区,走着泥泞的黄土路,到县城。回程时,暮色已晚。虽然小伙伴们想买的梦寐已久的笛子,因为囊中羞涩,还是没买到,但是,能进城,已经很有仪式感了。大城市,有时,也满足不了乡村孩子小小的梦想。
四
在屋背山顶“露营”。背着砍刀、绳子、塑料膜、手电筒、锅、米、油、面、米,出发了。到了山顶,开始砍树枝,挖坑,打桩子,搭营地,不料狂风大作,一阵大雨倾盆而下,几位小伙伴招架不住,瞬间成了落汤鸡。于是索性撤退。夜色中,迷失方向,偶遇了一家小庙。寺庙老尼看到一群衣冠不整、浑身湿透、瑟瑟发抖的孩子,随即找来衣服,让大家换上,还煮了热汤面。在庙里,度过了安宁、温暖的一晚。第二天,回到家,母亲说,奶奶晚上睡觉时找不到我,通宵未眠,于是到村里的各个水沟摸了个遍。
五
高中岁月,经常光顾屋背山小路。等不到车去县城,索性扛起一袋米,背上沉甸甸的书包,开始爬山。上山、下山还算顺利。到了学校,往宿舍木板床上一躺,全身已经散架,酸痛难忍,动弹不得了。周末回家,屋背山小路常常是大部队行进。大家谈笑风生,紧跟步伐,如果掉队将是很恐怖的事。夜幕笼罩着密林,穿越乱坟场的时候,大家屏住呼吸,心跳的回响铿锵有力。夜幕已深,看到村里星星点点的灯光,大部队会一阵尖叫和欢呼。回到家,昏黄色的白炽灯光下,热腾腾的饭菜正冒着热气。
六
后来,屋背山上的煤窑全关了。打铁铺也沉寂了许久。石板路上,堆满了厚厚的残枝落叶。孩子们再也不会到密林里拾掇柴火,幕色中的夜行人也不复存在,小伙伴们也各分东西,相隔一方。奶奶,也已经仙逝近20年。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在守望着逢年过节,城市里亲人们的归来。
七
求学、工作、成家、养儿育女,这些年,走过很多路,有崎岖也有坎坷,做过很多选择,看过很多风景,尝过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在梦里,常常梦见屋背山的石板路。只要一想起,就不觉湿了眼眶。人生之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也不能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故乡的石板路”。
(作者简介:罗锋,西南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讲师,全球职业规划师、高级职业督导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创业“双百”导师团专家、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就业创业导师)
来源: 罗锋 审发:陈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