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23日成立以来整个发展过程的全部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党章的不断完善过程、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全部史实的记载。

上期《让文物讲述党史英雄故事(上)》

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时代脊梁的千钧力量

英灵已逝,浩气长存

让我们再次顺着历史文物的指引

回到那段热血燃烧的艰苦岁月

从文物中感悟英雄精神

知行合一,学史明智

一抹红色播下不变初心——樊万祥

这抹鲜红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在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心中播下永不褪变的初心。

1928年,时任中共修水县二区区委组织委员的樊万祥,正见证着一场庄重的宣誓仪式,在他及其秘密发展的党员面前有一抹鲜红格外醒目。这抹鲜红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在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心中播下永不褪变的初心,它就是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CCP”旗帜

“CCP”旗帜正中是交叉的镰刀、斧头,分别象征着农民阶级和以手工业者为代表的工人阶级。旗帜下方的“CCP”为中国共产党(Chinese Communist Party)的英文缩写,由于书写者文化程度有限及落笔较重的缘故,字母形似“GGP”。“CCP”党旗被秘密制作出来后,曾交给修水县二区区委组织委员樊万祥保管,它见证了这位革命烈士为党的革命事业矢志不渝、不惧牺牲的热血故事。

1927年5月,樊万祥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时,樊万祥正在湘赣边界的修水县开展农民运动。同年12月,中共修水临时县委成立,樊万祥被选为二区区委组织委员,发展基层党员工作由此成为他的重要职责。在区委办公的地方,樊万祥组织了众多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墙壁上悬挂的正是这面“CCP”旗帜。1929年4月底,修水地区紧张局势加剧,樊万祥在掩护其他同志安全转移时不幸被捕,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

这面颇具个性与时代特色的“CCP”旗帜,是修水地区发现的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面旗帜。它见证了革命烈士樊万祥为壮大基层党员队伍、培养革命接班人所做的巨大努力和无私奉献,对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旗的发展演变历程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党的建设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红五军团的马刀——赵博生

“起义参加红军,回北方,打日本,救中国。”

1931年,赵博生参与领导了宁都起义。由于历史的原因,二十六路军从成立之日起就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在此形势下,赵博生因势利导,积极开展政治鼓动工作。在赵博生工作下,董振堂和季振同先后举旗,成为起义中坚。1931年12月14日黄昏,宁都全城换岗戒严,赵博生以参谋长名义宴请团旅以上军官。他慷慨陈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赵博生表示,愿意带领大家走一条光明大道,“起义参加红军,回北方,打日本,救中国”。他的倡议得到大多数军官的拥护。在其指挥下,全军统一行动,于次日凌晨2时占领宁都城,宁都起义成功。

12月16日,刘伯坚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向起义部队全体官兵宣布军委命令:起义部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光荣的红五军团由此诞生。

宁都起义后,部队经过整编训练,战斗力大大增强。赵博生也在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中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在他的带领下,红五军团攻赣州,征漳州,战水口,夺建宁,屡建战功。广大指战员勇猛顽强,尤其擅长拼马刀,直杀得敌人心惊胆寒。苏区军民称赞说:“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五军团的马刀。”为了表彰赵博生和红五军团的战绩,在宁都起义和红五军团成立一周年时,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赵博生,并授予他一级红旗勋章。

红带飘飘证决心——王棣权

“革命飘带挂在胸,敢战斗来敢牺牲。”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就保存着这么一根革命的“红带子”,这根红布条已经褪色泛白,带子两端印有“遂川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黑色染体字。这就是1928年遂川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赤卫队队长王棣权用过的一条识别带,又叫“红带子”又叫“牺牲带”。它是当时革命者的一种标记,只要系上这么一根小小的“红带子”就意味着牺牲生命。这根红带子是革命者将生命付诸民族解放而无私奉献的最高价值体现,表现了革命者为实现理想而献身的决心。

红军初创时期革命军的装备极为简陋,没有统一的军服,红军官兵仍然穿的是旧式革命军服装,尤其是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还穿着国民党的服装,他们的前身是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有的是一身学生服,更多的是一身普通百姓的装扮,农民服装、市民服装、小商贩服装、教师的长衫,有的甚至还穿着和尚、道士服装。为了区别于敌人的军队,同时也不至于与普通百姓混淆,在参加战斗前,红军官兵就在领口上系上红带子,或者在袖子上绑上红带子。这样,在战场上就可识别谁是战友谁是敌人。所以大家亲切地称之为“红带子”、“牺牲带”,它是参加革命、勇敢杀敌的标志和象征。1928年,身为遂川县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赤卫队员王棣权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他的妻子怀着巨大的悲痛将丈夫生前使用过的这条识别带藏在自家住房的墙洞里。1955年王隶权的妻子将丈夫的这条红带子交给遂川县民政局并收藏在遂川县烈士纪念堂,1962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征集文物,遂川县烈士纪念堂移交给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


来源:湖南大学 张心慜 审发:陈晓红

参与评论(0)
相关推荐
校园频道
2020-11-12